
关于 Pivot Studio 相信大家还有很多疑问吧!接下来这篇文章将带你全方位地了解 Pivot Studio(以下简称 PS )。
Q & A
“我对加入团队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是我的能力不太够,请问我会通过考核吗?”
有很大的可能噢!PS 的招新向来不以能力为第一标准,我们更看重你对互联网的热情,和对团队建设的决心!只要你愿意学习,我们相信在加入团队后,通过和前辈们合作项目、日常学习等途径,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我不会写简历,要怎么办呢?”
简历是我们和你的第一次“会面”,因此一份优秀的简历是我们对你产生良好印象的基础。招新群里提供的模板仅供参考,不要求模板统一,只要主要的内容描述得清楚就可以了!
报开发的同学,需要在简历里加上自己的博客地址或者你的项目链接(如果暂时还没有自己的博客或是项目,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向我们展现你的能力水平)。
报非技术的同学,除了设计组需要上传作品集外,其他组别未作简历阶段要求。
“在等待面试和考核的时间里,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多了解所报岗位的内容,先把基础打好。
另外,可以参考招新群里各组组长发送的新人推荐学习路线和书单,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
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好的、更优秀的你!
“我对各组的工作内容还不太明白,不知道自己想投哪些组的简历要怎么办?”
各组的工作内容既可以通过我们的官网介绍来了解,也可以私戳各组的招新负责人去了解(在招新群管理员里),当然更加可以寻找网络上的资源去了解!
如果都有一定的兴趣,可以投多个组别,但是要参加多个组别的考核噢!当然,考虑到工作量和个人发展规划,最后只能选择进入一个组。
“加入团队,我能得到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①大学生活上的不一样:PS 各个部门间并不割裂,非技术和技术部门交流密切。且采取项目制的管理办法,让你和各个部门间的前辈们都能熟络起来!你将能收获到更多朋友、人脉,甚至是生活学习上的帮助!
②我们独特的不一样:PS 成立于去年,目前还是一个新团队,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把团队从0建设到1,打造最棒的校园产品!另外,团队的优势在于设计,产品理念也是以设计为根本,我们拥有优秀的设计人才,产品主打简约美观的风格~ 最后,我们没有打卡要求,弹性办公灵活工作!
团队部分 Offer 展示

访谈
Part 1. 春招新血液
受访人:运营组—凌云;产品组—可怡;前端组—小湛
1. 请问你在 PS 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和收获吗?
凌云:我作为一个文科院的学生,能接触到各个学院的大佬、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真的很快乐!还有能学到很多东西!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互联网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对行业动态以及学校里的别的组织资源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因为团队成立时间不长,我能体验更多和团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成就感。运营开设的新公众号也让我有机会把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实,这也是我努力扩充知识学习新技能的最大动力之一。
小湛:团队里有伙伴有学长们一起工作,让我也有了很大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在 PS 中跟伙伴们一起做项目也让我丰富了自己的项目经验,也获得了许多新朋友。工作外我们也会一起出去干饭玩耍,也是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吧。
可怡:最特别的收获就是,在项目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成为一名真正的产品经理缺少的更多的是项目的亲身锻炼,而加入 PS 给了我这个可能性!在团队里我通过项目的锻炼,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2. 你觉得团队工作对你的时间占用情况是怎么样的?
凌云:工作和学习肯定是能达到较好的平衡的。其实我感觉你要想摸鱼在哪里都可以摸,想学到更多的话也应当付出更多。PS 的话我们的自主性挺高的,做的东西也有趣,兴致高的话做起来也不会厌烦。
小湛:我觉得团队工作的时间非常弹性,只要有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团队工作。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团队工作十分有趣且对自己很有帮助,为此投入时间也是非常值得的。根本不需要担心时间的问题,要是忙可以先找别人帮忙,或者自己调整一下,于我来说,完成基本的学校课程,也可以进行团队工作,还能有时间进行运动娱乐等等。
可怡:团队的工作对我来说很重要,特别是有项目在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占用部份课余时间,但是其实也不会说一整天都投入在项目里。而且团队没有打卡、工时的计算之类的,比较自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要是太忙了的话也可以和项目组的成员说,大家非常理解你的!
3. 自你加入团队以来,你觉得团队氛围怎么样?
凌云:各个组别不分裂,合作很紧密,工作群里大家都很活跃。虽然我不是很爱水群,但是每天翻翻群消息还是很欢乐的。而且没有人会把你逼的很紧,也没有打卡什么的机制,你没时间也不会有人给你硬塞活儿。
小湛:我觉得团队氛围很和谐温暖,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也有技术大咖帮助我解惑,帮助我进步。有的时候水水群,吹吹水,也是一种生活趣味。
可怡:技术岗的老师们真的完全颠覆了我对普通的写代码工科直男的印象hhhh 大家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性格非常鲜明!平时也会经常在群里闲聊,有空还会去约饭,总之是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回应的感觉!和大家一起共事非常开心!
Part 2. 开山元老
受访人:前队长—尚老师;神之猎头—孟老师;精神领袖—刘老师
1. 请问你们最开始建立这个团队的初心是什么呢?
刘老师:(陷入回忆之中)团队的成立可以说是巧合吧。最开始是尚老师来找我们猫可梦小团队(当时有我、徐老师和陈老师)商量翻转华中大论坛和猫可梦的互相推广。后来又陆陆续续有一些别的小团队加入进来,比如师宇哲同学代表的 LEARN lab 等。当时的想法就是大家一起抱团取暖,共用一些资源(比如相互推广之类的)。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同学(忘了是谁了)突然提了一句,“咱们现在有这么好几个团队,这么多人,这么多项目,为啥就不能成立一个新的团队呢”,大家一合计,确实啊。于是团队的成立就正式提上了日程。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团队就正式成立了。在筹备期间定下的团队的宗旨“让最棒的校园产品发生”,这也就是我们成立这个团队的初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把树洞作为我们的第一个正式产品的原因。
尚老师:我们不满于校园社交平台的匮乏,走到一起共同成立了这个团队,希望能打磨出人人使用、人人喜爱的产品。在这个契机下诞生了「1037树洞」,团队也因此成长起来,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互联网领域。
2. 建立团队后对你个人来说有什么收获吗?
刘老师:首先是认识了很多的大佬吧,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的话就是把写码这件事从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孟老师:我主要是在为团队做事以及和一些人联络沟通吧。感觉在这个组建团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是隐性的东西,我觉得以后如果我有机会去带一个团队会非常受用。
尚老师:在团队的一年时间里,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学科交叉碰撞融合。以前我对于产品的理解只是“能用”,在与团队不同背景同学的交流过程以及时间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能用”之上的“易用性”(这需要设计学、心理学、传播学、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知识),以及背后的“可用性”(这需要对软件系统更底层和全面的了解)。此外,作为团队的共同创始人,在实践中协调和调度几十人的工作进程也是对我们很大的磨练。
3. 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刘老师:希望能够团队能够一直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保持谦逊,努力做出更多优质的产品;也希望团队能够不仅仅局限在这一片小天地,能够以华科为根基,逐渐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互联网团队!
孟老师:从产品角度我希望团队能扩大涉猎的领域,让更多不同的领域看到 PS 的身影, “Pivot is everywhere” ;技术角度我希望团队的技术同学能够更多头脑风暴,争取让团队拥有更多的技术大牛!
尚老师:个人发展方面,我希望大家能将视野放得更宽,技术同学努力提升自身审美、关注项目管理流程、吸收有益的产品设计见解;非技术同学努力从定性和半定量的角度理解底层技术,并吸纳前沿技术作为自己各类灵感来源。
团队管理方面,我希望继续维持小而精的特点,在保证对所有成员升学就业状况高度关注的基础之上,投入尽可能多的精力打磨少量高品质的产品。寻找团队成员个人发展利益和团队整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二者的双赢。
